【George Orwell】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历与作品

2021/04/01 722
【George Orwell】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历与作品

微博上曾有一个关于“哪些书在看之前以为很枯燥,结果一看却欲罢不能?”的调查,其中就有人提到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动物庄园》,这应该是本童话书,但其中折射的思想却是反极权主义。《动物庄园》的故事并不复杂,庄园里的动物们联合起来反抗农场主的统治,并将他赶出了农场,随后领导反抗的猪成为了另一个独裁者。

奥威尔告诉我们原来世上的极权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曾经反抗独裁的人手握权利时,很难不变成滥用手中权利的人。《动物庄园》像是开启了我们也许意识到但没有深思的关于极权主义的真相,让人不由得好奇,写出这本书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乔治·奥威尔的人生经历

乔治·奥威尔,1903年出生于印度的中上层阶级家庭,本名为埃里克·布莱尔(Eric Blair)。八岁时被送往寄宿学校,在这里第一次体验到了极权的压迫。学校要求学生整理床铺,年幼的他非常反感这份差事,只能向上帝祈求别让他在整理床铺了,可想而知这种做法收效甚微。有一天宿舍女监检查时发现奥威尔的床没有整理好,让他去校长室受罚,校长用戒尺打了他并让他认错,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有错。奥威尔因此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没有那么美好,这塑造了他一生反抗权威的思想。

少年时,乔治进入了伊顿公学。他的家庭使他不能理解普通人的生活,后来这份优越感被完全转变。奥威尔随后到了缅甸当警察,开始同情被压迫者,在见证一个缅甸人被吊死时,突然意识到处决一个自由的生命是极权主义的做法,因此离开了警察队伍。

George Orwell

1927年奥威尔回到英国,开始了五年的流浪生活。1928年他居住在巴黎,尝试写作。没钱时在酒店当洗碗工。从此体验了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底层生活,他对遇见的小偷等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从而不断了解底层人的生活并把这些都写在了书里。人们认为奥威尔的书极度恶心,但社会意义重大,因此他为了保护父母的名誉而改名。

1939年,英国宣布参与第二次大战。奥威尔多次想参军,但因他的肺病都被拒绝了,因此只能加入英国警卫队。1941年奥威尔加入BBC,主持对印度的广播。奥威尔在BBC的办公室编号为101,后来他的《1984》中审讯室的编号就是101。1943年乔治从BBC辞职并开始专心写作。

奥威尔的作品简介

奥威尔一生见证过极权主义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但他的作品早期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况。然而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二战后,他的作品更多的是讽刺极权主义的统治。奥威尔的早期作品因为描写的大多数是底层人,因而没有引起太大关注。他人生后期写的关于独裁主义的书,尽管在苏联等国家遭到了封杀,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George Orwell

早期作品

1934年奥威尔搬到北伦敦居住,在这里遇见了后来的妻子。为维持生计,他在一家书店打工,一年后辞职。随后出版了描写煤矿工人的《通往威冈码头之路》,书中后半段涉及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这本书获得了微小的成功。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当奥威尔到达巴塞罗那时,战争变成了革命。奥威尔在这场战争中产生了关于政治的见解,也初步认识了法西斯主义,他也曾在战争中负伤,后来出版了关于这场战争的书:《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最出名的著作

1944年,奥威尔开始创作《动物庄园》。这本书影射了当时的苏联,因此遭到苏联的封杀,他本意是想用这本书把政治写作转变成艺术。这本书更像是《1984》的前奏,讲述了革命后又逐渐形成的极权主义。1945年该书出版, 这本书十分卖座,也让许多人知道了奥威尔这个作家。

1948年,奥威尔写完了新书《1984》,该书1949年出版。他并不认为书中描写的极权主义会成为现实,只是为了提醒人们警惕这样的事可能会出现在任何国家。奥威尔在书中创造的新词语如双重思想(Doublethink)等,被收录在大英词典里。该书被许多人奉为经典,它的魅力随时间的流逝反而在持续增长。

George Orwell

《1984》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人,从一开始能保持住自己的思想,到最后因为被洗脑终于认同了极权主义统治的故事。小说原名曾为《欧洲最后一个人》,小说主人公是书中唯一怀疑“老大哥”人,由于他向别人透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被党进行思想改造。故事结尾时,主人公在受尽折磨后,最终向“老大哥”妥协,嘴里说着“我爱老大哥”而死去。这本书只是虚构的小说,但反映的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世界却真实存在过,因此该书更像是现实的写照。

1950年.乔治·奥威尔因病逝世。奥威尔被称作“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他的《1984》和英国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奥威尔就是一个以笔为剑来反抗极权主义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