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采用了 cookies。继续浏览网站表示您同意我们的 cookies 政策。
This site uses cookies. By continuing to browse the site, you are agreeing to our use of cookies.
在伦敦呆过的朋友,八成都听说过一档盛事——诺丁山狂欢节。眼下它正在热火朝天地上演,人山人海那叫一个水泄不通。但这个活动有个特点,那就是总有人“趁火打劫”,发点平常发不了的疯,所以也有点让人闻风丧胆。
那咱们今天就跟着热闹的节奏,去瞧瞧今年又玩出了哪些新花样。
1、半个世纪的街头狂欢,伦敦的加勒比心跳
要说伦敦最有名最热闹的街头节日,诺丁山狂欢节绝对能稳坐头把交椅。它可不是一般的“社区联欢”,而是欧洲最大的街头派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登场,至今已经陪伴伦敦人超过半个世纪。
最初是加勒比移民为庆祝自己的文化与音乐自发组织,如今早已发展成整个城市的狂欢。 每年一到八月底,伦敦西区瞬间化身巨型舞台,钢鼓一响,彩带一飞,气氛能把人直接裹进节奏里。
今年也不例外,据BBC报道,预计将有超过一百万人参加今年的活动。
周日的儿童节率先打响前哨战,小朋友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在音乐和舞蹈中活蹦乱跳,仿佛整个街区都成了大型游乐园。
紧接着到周一,正式的狂欢进入高潮:鼓点声震得玻璃都在颤,花车队伍沿街而过,空气里满是加勒比的热烈和巴西桑巴的律动。
这场盛会的意义可不只是“嗨一场”。它肩负着庆祝加勒比文化和历史的使命,让伦敦人乃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沉浸在那种跨文化的热情当中。已经74岁的参与者杰夫·萨姆笑着说:“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享受,这一天是你一生都难以想象的。”
在现场你不仅能看到奇装异服的人们,还有巴西乐队、加勒比乐队、英国本土的老牌社区队伍,数不清的身影穿着耀眼服装,一边舞动,一边把欢乐洒满街道。
不过,说到诺丁山狂欢节,就不能只讲“欢乐”。它的另一面是,几乎每一年都会闹出点“幺蛾子”。今年也不例外。据悉大概有7000名警察出动,警方不仅全员待命,还首次大量使用了实时面部识别(LFR)技术,在人海中锁定潜在的麻烦制造者。
结果,这场盛会期间总共逮捕了528人。光周日第一天,就有200人落网;到了周一晚上7点45分,又新增223人被捕。此外还发生了两起刺伤事件,所幸都没有危及生命。
当然,伦敦警察厅也表示,今年严重暴力事件比往年少了许多,新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2、富人区也有“烦恼”,诺丁山的另一面
说起诺丁山,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不是狂欢节,而是那部电影——《诺丁山》。朱莉娅·罗伯茨和休·格兰特在彩色房子前谈情说爱的场景,让这个伦敦西区社区一夜之间成了全球游客的心头好,而且房价还不便宜,是伦敦的富人区之一。
但富人区的标签并没有让当地人过上“岁月静好”的生活。相反,这些色彩斑斓的联排别墅成了游客的打卡地标,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在街头举着手机摆造型,仿佛每条小巷都是免费的影棚。
原本只是居民日常的粉色、蓝色、薄荷绿小屋,现在却成了“网红景点”,逼得一些房主无奈之下,把自家外墙刷成全黑,以此来“驱逐”游客的镜头。
如果说平时游客的拍照还只是小烦恼,那么一年一度的诺丁山狂欢节,对本地居民来说就是“大考”。
街道被封、音乐震天响、垃圾满地飞,不少居民只能躲在家里,偷偷关注外面的动向,祈祷不要有好事之徒找上自己家。
还有人用木板封住窗户,用铁栏杆围起大门。
事实上,他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多年间,狂欢节上的暴力事件、毒品问题、乃至救护车被人群堵住的悲剧,都让人记忆犹新。一位居民提到,她的邻居就在狂欢节期间病重去世,因为救护车迟迟无法抵达。
更让人窝火的是,狂欢节结束后,满地的垃圾和呛鼻的尿骚味都成了社区的“后遗症”。虽然市政厅会派人清理,但费用最终还是从居民的市政税里扣除。换句话说,居民们每年都在为一场自己未必想参加的派对埋单。
一些人呼吁:要么把狂欢节改成售票活动,要么就缩小规模,只保留象征性的钢鼓游行。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和狂欢节硬碰硬。肯辛顿和切尔西议会就贴心地为本区的老年居民准备了一项“年度避难计划”:在狂欢节周末,把他们送去海边小镇伊斯特本住上三晚,吃好、住好,还有护理人员随行,等狂欢节尘埃落定再回来。
今年就有21名老人享受了这一“短途假期”,费用高达25,618英镑,由议会和慈善机构承担。对这些老人来说,不必忍受嘈杂、不必担心安全,还是比在家里拉上厚厚的窗帘来得舒坦多了。
3、狂欢节的另一面,身份认同与社区纽带
虽然诺丁山狂欢节每年都会伴随着人挤人、噪音和安全问题,但对很多伦敦人来说,这场热闹早就成了习惯的一部分。
一位从4岁就开始参加狂欢节的老居民就说:“要是没有狂欢节,这里的氛围就没了。没有狂欢节,社区还能剩下什么?”
狂欢节不仅仅是大家出来跳舞、开派对,它背后是一段历史——从最早加勒比移民自发组织,到慢慢变成今天的盛会,它见证了他们如何在伦敦找到位置,也让他们通过音乐和舞蹈争取到认同感。
住在附近的奥利维尔·普凡纳则形容,狂欢节是“爱恨交织”的存在。他承认,等派对一结束,街道往往一片狼藉,垃圾和味道得好几天才能清理干净。
但他依旧不想错过:“这是一个开怀大笑、和邻居们见面的机会。”对他来说,狂欢节的意义不止在于鼓点和花车,更是让人和人之间产生连接。
写在最后
诺丁山狂欢节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它好看、好玩,更因为它承载了伦敦的多元精神。这里有加勒比的鼓点、巴西的舞步、英国本地的社区乐队——不同语言、肤色与背景的人们,共同在一条街上舞动。这种交融,正是伦敦的底色。
历史的背后,是移民的故事,以及一代代人用汗水编织的身份认同。狂欢节或许吵闹,甚至混乱,但它让人看见一座城市如何接纳差异、如何在冲突中继续跳动。
伦敦的魅力,正在于此:多元并非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街头的每一天。
匿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