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采用了 cookies。继续浏览网站表示您同意我们的 cookies 政策。
This site uses cookies. By continuing to browse the site, you are agreeing to our use of cookies.
1、破产了,没人养的白鲸们需要被安乐死
作为加拿大大型海洋主题公园,Marineland 海洋世界一直深受当地居民喜爱。自1961年建园以来,它长期以来都是安大略省的代表性旅游景点。
然而近几年,游客锐减、疫情冲击与经营亏损使得园方不得不开始处置动物资产。白鲸数量曾超过50头,现在只剩约30头。园方首先想到的是将动物卖到国外,于是在2021年,他们将5条白鲸出售给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家水族馆,并很快获得了加拿大渔业部的许可。
可是不到两年,不清楚是原先生活环境不佳导致有基础病,还是在新环境中照料不到位,这5条白鲸中有3条在搬家后不到两年便死亡。
与此同时,Marineland 本身依旧处于半停摆状态。2024年关闭大半年后仍未恢复营业,北极湾等水池出现墙体剥落、过滤系统故障,内部工作人员披露生存环境持续恶化。
很多网友会问:能不能放归大自然?现实却很残酷——这些动物大多为人工繁育,自幼未接触过真正的野外环境,贸然放归只会导致它们难以生存,等于变相将它们推向缓慢死亡。
也有人建议将白鲸送往保护区,但在北美几乎找不到适合的白鲸保护区。三年前加拿大曾计划在新斯科舍省建立一处保护区,但遭到当地居民反对。
因此要安置园内的30头白鲸,时间与资源都远远不够。
把白鲸卖给其他本地水族馆也困难重重:一方面少数水族馆缺乏兴趣或技术;另一方面,这些白鲸的饲养与运输成本极高。
好在园方找到了一位愿意一起打包收购剩余白鲸的买家——中国珠海长隆。2023年,双方就将白鲸转移至珠海长隆达成了初步意向,并就出口细节进行了谈判。
然而今年年中,Marineland 向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正式提交出口申请时却遭到拒绝。渔业与海洋部给出的理由令人费解,认为此举将加剧动物受虐问题。
眼看好不容易促成的交易被政府阻断,Marineland 表示强烈不满,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政府在限期内给出切实可行的安置方案,否则将以这些动物的生命作为抗议筹码。
2、有人接手却不肯卖
为什么之前卖给美国就可以,而现在卖给中国就不行呢?原因在于加拿大于2023年正式生效的《禁止鲸类繁殖和交易法》。这部法律出台的时间恰好在白鲸卖往美国之前,而中国提出购买的时间则是在法律生效之后。根据这部法律的规定,加拿大明令禁止为了繁殖或娱乐目的而圈养鲸鱼、海豚及鼠海豚等动物。
虽然这部法律的出台名义上是为了“保护动物”,但实际上,却将这些白鲸推上了安乐死的刑台。
目前,加拿大渔业部只会在出于科研目的或圈养环境能够保障动物福祉的情况下,才批准相关批文。然而,Marineland在生存压力与法律限制之间进退两难,再加上频频爆出的动物死亡丑闻,不仅导致游客数量锐减,前来园区抗议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外界得知Marineland计划将30头白鲸出售给中国长隆后,加拿大知名动保组织“动物最后生机”(Last Chance for Animals)于今年9月公开谴责这笔交易,称中国长隆海洋王国的圈养条件堪忧,完全不符合白鲸的生活福利标准。在这种“双重标准”的抗议声中,他们还呼吁渔业部长Joanne Thompson否决这项交易。
最终,渔业部长Joanne Thompson确实作出了否决的决定。
然而,口号喊得容易,对那些正在面临生存困境的白鲸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Marineland如今已无力承担每月高达200万加元(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的饲养费用,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比中国长隆更合适的接收方,因此只能向加拿大政府寻求资金援助。
事实上,并非所有加拿大政界人士都反对这笔交易。安省省长福特就表示:“拯救鲸鱼,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它们留在身边。”
他认为,既然加拿大目前无法为这些白鲸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那么让它们前往新的家园未必是坏事。福特还建议渔业部吸取美国的经验,考虑先将部分白鲸送往长隆,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是否继续送出或接回。
3、“虐待”背后是资本无力支持的个例
作为欧洲最大的海洋公园,法国安蒂布海洋公园近期被曝出虎鲸池水质恶化、绿藻丛生,剩余虎鲸的健康面临严重威胁。自从依靠动物表演盈利的经营模式被法律否决后,世界各地的海洋公园纷纷拉响“难以为继”的警报。
但这也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如今大多数被圈养的动物都是人工繁殖的个体,它们自出生起,甚至它们的父母,都从未真正踏足自然世界。要保障它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态,就离不开巨额的经济支撑。
对于许多高维护成本的圈养动物而言,它们本身难以仅依靠“表演”或“展示”实现盈利,这类项目更多带有半公益性质,既是教育展示,也是保护研究的一环。
其实呢,自首次引进两只白虎以来,长隆园区已繁育出超过150只白虎,成为全球白虎数量最多的园区;考拉繁育已实现八代同堂的纪录;2025年7月至9月期间,还成功繁育出三头白犀牛幼崽。
与此同时,华南虎野化项目也取得显著成效——清远野化基地通过陆空智慧保护体系,使华南虎能够自主捕食,并逐步形成国内最大的孟加拉虎种群。
业内常有人戏称“长隆是养猪起家的企业”,但不得不承认,来到这里的动物生活普遍“滋润”。这种“滋润”不仅来自资金与照顾,更来自于系统化的技术与管理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网友担心白鲸会“重蹈美国的覆辙”,其实并非必要——如今的长隆已很少安排白鲸表演,动物表演项目正逐步取消,转向以科普与展示为主的方向。
近年来,欧美各国陆续实施了禁止圈养鲸豚及商业化表演的法律。大量海洋公园因此被迫调整甚至关闭。
事实上,圈养动物并非一定是坏事。在自然保护区有限的情况下,动物主题公园在公众教育、物种研究与保护意识推广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法律的初衷是保护动物,而非让它们陷入无处可去的困境。
保护与利用之间需要平衡,需要理性的协作与科学的调和。或许,这才是《禁止鲸类繁殖和交易法》真正想要传达的意义。
匿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