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九大公学介绍:伊顿公学篇

2021/01/27 194
英国九大公学介绍:伊顿公学篇

2.1.2 伊顿公学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公学是14世纪时创立的温切斯特公学,其次就是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伊顿公学,英文名Eton College,位于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地处白金汉郡泰晤士河河畔,与温莎宫隔岸相望,伊顿公学是一座古老的学府,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最早为70名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作为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预备学校,到17世纪逐渐成为一所名校。

 

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学生成绩大都优异,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也是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

 

下面是英国首相的中学统计表,截止到2019年6月16日,54位英国首相中,总共19位中学毕业于伊顿,如果再算上很有可能马上上台的BORIS JOHNSON, 接近40%的首相,来自于伊顿。 

英国社会,似乎很喜欢一种两极对立的感觉。有牛津,就有剑桥;有保守党,就有工党;有曼联,就有利物浦。于是哈罗公学也不能独美于英国的贵族中学领域,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之间构成贵族学校界的泰山北斗,长期竞争。

某种程度上,伊顿公学比哈罗公学更得到英国传统人士的青睐。首先其历史更加悠久,而且如上文所说,伊顿公学和英国王室贵族关系密切。公学所在地就在著名的温莎堡旁边,从温莎堡上,历代英国国王都可以俯瞰这所贵族学校。从象征意义上来说,伊顿的学生,是在英王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

也正因为如此,王室成员一般会选择伊顿而非哈罗,比如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都是伊顿公学的学生

 

伊顿的校友录和哈罗相比同样群星灿烂,甚至略胜一筹。也有一个专门的英语单词用于形容他们,那就是“伊顿佬” (Old Etonians)。 包括现任首相戴维·卡梅伦在内,历史上有 19位英国首相曾经穿过伊顿校服,这本来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去世时人们为悼念他而穿的丧服,后来成为学校的校服,凸显了伊顿的保王色彩。著名的伊顿人还包括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亨利·菲尔丁和威灵顿公爵等人。

而且由于伊顿的历史要比哈罗早,所以哈罗公学早年有不少老师和校长都是伊顿佬。与牛津和剑桥一样,哈罗和伊顿公学也长期叫板。而且类似于著名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哈罗和伊顿之间会定期举行年度的板球对抗赛。这个时候就成为两间学校男孩子们一年最重要的盛会,甚至不少女校也会来观摩。取得比赛胜利的那一方在接下来一年里都会扬眉吐气,而失败的一方则会卧薪尝胆。

 

近年来,英国私校都从以前的男女分校纷纷改为男女合校,但伊顿仍和哈罗公学一样,保持男校制不变,目前在校学生1314人。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

集体生活

初入伊顿,学生只是13岁的小男孩,离开伊顿的是18岁的谦谦君子。他们在伊顿的6年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伊顿的校规严格,却不痛苦。

 

比如,一年级学生入学,有10%—20%是没有集体生活经验的家中宝贝,校方的第一个措施是,家长前三周一律不准探望,要把娇生惯养的公子哥“扳”过来!在不准你留恋父母温情的同时,学校给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的温暖。

 

学校还把各种娱乐、体育和业余生活等安排得满满的。每天长知识而又有趣的活动之后,男孩们还没来得及想家,就已疲倦得呼呼大睡。

 

学校的宿舍是学生们的新家,每座宿舍楼是一个集体,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约50多人,除了上课之外,起居、餐厅、体育、娱乐活动都以宿舍楼为单位。

 

严格着装

伊顿公学还以古老传统和非常特别的校服而闻名。伊顿公学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伊顿的校服类似绅士的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衫、圆领扣、黑色的马甲、长裤和皮鞋。这套行头就要700英镑,加上配套的成打衬衫、领带等,装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

 

在黑色燕尾服中,有一些带披风的,那是国王奖学金获得者的标志。有些穿不同颜色马甲的,是伊顿5年级的“明日之星”,他们是从所有获奖者中选出的佼佼者。如果配有银色扣子,则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有权参与学校政务。通过这些日常服饰上的变化,突出竞争中优胜者的地位,使他们理所当然地鹤立鸡群,让学生充分体会优胜者的优越感、荣誉感。

 

校长、教务长、舍监和各学科负责人,也有不同的黑色学袍,稍微正式的场合,学袍一穿,犹如宫廷朝服,也是等级分明。

 

不过,学生的生活也在逐渐改变。学生头上那顶传统黑色高帽已可不戴了;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穿着如牛仔裤等便装游逛了。

重视体育

伊顿学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运动。其中,伊顿划船赛的礼仪优雅浪漫,“伊顿五人”、墙赛、田野游戏赛等伊顿的特有运动勇猛粗鲁。在游戏般的体育运动里,男孩们不仅锻炼体魄,而且能形成同学之间的互相尊重、团结、合作、  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高年级同学的言谈举止也是低年级同学的榜样,伊顿的良好校风、礼仪,就这样代代相传。

 

每年6月4日伊顿公学的颁奖典礼这一天,青少年个个穿上黑色燕尾服,胸前衣领饰孔上缀着蓝色康乃馨或牡丹,引领学生家长检阅学习成绩展览,出席感恩崇拜,然后观看伊顿船队在泰晤士河上游行的盛况。

 

这个从1793年便有记录的船队游行,通常在清晨阳光升起时开始。每艘船上坐着八个身穿白裤、条纹衬衫、头戴缀满玫瑰、紫丁香帽子的少年。他们在沿岸奏着"伊顿船歌"的伴随下,缓缓划行。参加校庆的,常常有议员、贵族、以及著名的毕业生。有时候,女王、亲王、王子们也来参加盛典。

 

时至今日,在校园里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穿着19世纪的绅士服装的学生们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打木球,甚至在周末都运动不止。

教学特色

伊顿学生现在也参加英国中学的GCSE和A-Level水平考试(升入英国名牌大学的主要途径),成绩几乎都是优秀。伊顿教学有三大特色。

 

优质导师

名师出高徒,伊顿也认这个理。伊顿的教师很多是博士、专家,其中不乏牛津、剑桥毕业的伊顿校友。当然,伊顿选择的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入校后,每名学生都获分派一名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学业进度以及品德与社交方面的发展。每周,学生们都会以小组方式接受一次辅导。当学生开始进入大学预科阶段时,他可以选择一名新的导师,专门辅导主修学科。

 

独特教材

伊顿也用为中学统考编写的教材,但他们只用一半时间就教完了。余下的一半时间,由系主任自己选择增添其他教材。

 

每年9月开学时,各系主任已制订好独特而细致的教学计划,发给每个老师和学生,学生还可以在计划之外再选学更多的知识。因此,伊顿学生除了参加统考外,还多一项“伊顿考核”,每年12月进行。它比中学统考要难得多。伊顿学生几乎都能通过统考,却不能保证都通过伊顿考核。如果不幸几次没有通过伊顿考核,孩子就必须转学了。同时,伊顿考核在校内决定着下一学期的分班,在升学时,如剑桥国王学院等,会更看重伊顿考核展示的学生质量。

 

分班教学

考入伊顿的学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于每个学生的天分、特长、爱好都一样。“分班制”就是为了避免成群教育的粗略。

 

学校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的第一个成绩起,在英语、数学、法文等每一学科下分别分出等级(班),一般14级,较小的学科相应减少。它与笼统的快慢班不同,一个学生不是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

 

如进入第一班的学生,即证明他在该科目上已经有了超强的天分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相反,证明学生在该项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老师就要加倍细致、耐心,有时要一对一地个别辅导。

 

对学生而言,不会因为被划入“低班”而自暴自弃。因为一个学生这科在14班,另一科可能在1班,其间的差异,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产生的是“向自己看齐”,让自己“全面优秀”的动力。同学之间也会注意到每个人各有千秋,你是“数学天才”,我是“文学博士”,增进互相尊重和友谊。每年通过伊顿考核,前几名会升入更高班。每次“提升”班级,学生都得到更上一层楼式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录取原则

伊顿过去是贵族学校,世家子弟出生后即要注册。现在,学校里的贵族所剩无几,所以“贵族”实际已变成“昂贵一族”的代称。伊顿属于私立学校,原则上是面向公众招生,但要符合“财”、“才”二字才行。一个学生每年两万多英镑的学费(包括住宿费),令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据统计,英国每400名男孩中,只有一名能进入一般的公学读书,但要进入伊顿公学的,则每1,500名男孩中才有一人。有些英国的名门望族为了让子弟能进入伊顿读书,每当有男婴出生,便凭"出生证"向伊顿公学报名排队, 希望到孩子长到12岁时能够入学。

 

因此,每年报考伊顿公学的学生也就是1000余名,通过严格考试和面试后,录取250多人。

 

主要生源

报考伊顿也是有条件的。私立小学的优秀学生是主要生源。私立小学与伊顿一样,也是条件好、学费昂贵,普通家庭少有问津。

 

其次是公立小学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有意培养,校方也会给予报考私立中学的建议。

 

海外学生也能报考伊顿。伊顿公学曾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的首选,从印度王子到阿拉伯王子,人人一口“伊顿”口音,见了面不谈国事,先称兄道弟弄清楚对方在校的年头辈分,以及住在伊顿的宿舍楼和房间号,关系就拉近了许多。伊顿现在虽然有王子头衔、后面跟着仆人的人物少见了,但出身大有来历者仍不乏其人。美国的富豪、亚洲的赌王,都把孩子送到这里。

 

学校奖学金

伊顿的奖学金分为两种:“英皇奖学金”(简称KS)和“欧彼得奖学金”(简称OS)。

1. 英皇奖学金

英皇奖学金获得者可免5年学费,全校有70名,每年级14名。每年入学的新生中,只有得到私立小学校长推荐的100人有资格参加竞争。获得英皇奖学金的男孩不仅增添一件潇洒的披风,还有其他高人一等的待遇:搬出普通宿舍楼,住进学校中心庭院的“老校舍”,在专用餐厅就餐。据说,那里的有些食谱,沿用的是16世纪宫廷的烹调方式。

 

2. 欧彼得奖学金

与“国王奖学金”一锤子买卖的特殊待遇”不同,OS则更考虑学生的真实能力。首先,OS不是只在入学时颁发一次,而是在学生在校期间年年颁发。OS也无须私立小学校长的推荐,而是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  要获得欧彼得奖学金有下列几种方式:

 

  • 已经考上了KS,但不喜欢只被关在一起的“金丝雀生活”的学生,可以申请自动转换成OS,学生就可以继续住在原来的宿舍楼里,交原来的朋友,过民主的,更真实的生活。

     

  • 每年全校各项考试中成绩最优秀的十三名学生,可以获得一种称为           “DISTINCTION”即“卓越者”的荣誉称号。如果一个学生连续三次称为“卓越者”,或总积累达四次成为“卓越者”,也可以成为OS。

     

  • 由于某种特长,校长特别授予OS-只有这样OS, 学生可以免交学费。 其余的OS则还是要交学费,并且不穿披风,与KS在经济上的获益相比,OS 更是一种对成绩的表彰!事实情况是,KS获得者根据的主要是学生在小学中的表现(当然主要是看成绩,也很重视学生的品行),这构成了小学校长的推荐理由和考KS时的成绩,但常常“小天才”比不上“大器晚成”的学生。在后来的竞争中,许多KS的学生发展远不如OS,甚至比不上许多没有奖学金的普通学生。

 

明日之星

在伊顿的最后一年,从各种获奖者中精选出20人为“明日之星”,名为“POP”,他们的马甲可以是自己选择的颜色。当年威廉王子就曾是“明日之星”,他的马甲是一面英国国旗。

 

助学金

近年来,这座古老学府也开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特设助学金,奖励勤奋好学而缴纳不起学费的优秀学生进入该校读书。

P:William,您好,十分荣幸能邀请您,感谢您的到来;

W:能来到这里也是我的荣幸;

 

P:感谢你能来给我们介绍并且分享您对英国私校教育系统的理解

P: 在我们开始之前能不能先简单介绍以下您的经历?

 

W: 好的我在伊顿公学工作了将近四十年,虽然不在我的计划之内但事实就是这样。 我在1970年意外地成为了一名伊顿公学的年轻教师。 

 

P: 当时教了什么科目?

W:法语和戏剧学习,本来只计划教一两年,结果在伊顿工作了34年;

 

P:34年?在伊顿公学?

W:是的除了当老师之外我还是运动教练戏剧导演,我做了很多不同的工作,其中当了14年的舍监,负责照看50个青少年男生,也就是说我就是他们的导师

我要时刻跟进他们的学术成绩和个人进度,并且鼓励他们做到自己的最好,必要时也管教他们;

 

P:您的意思是也会惩罚他们

W:有需要的时候会的,在我成为伊顿的招生主管的时候,学校的招生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必须确保新制度的施行,让人们都能够理解与之前非常不一样新制度,新的招生制度更加透明优化。 

 

在我负责伊顿招生之前的系统是有一些扑朔迷离的感觉,我为伊顿开创了一个先河,让整个招生制度更加民主,更透明。 我顺利的完成了制度的更新,因为伊顿走在了英国私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前沿;

 

然后就有许多别的学校来向我取经,所以也是因为这个,我决定提前从伊顿退休成为一名教育顾问。 最开始的三年期间我一些学校的做战略咨询和招生顾问

后来我就开始做我现在的工作,也就是专门做在英国家庭的教育顾问;

 

一些家庭初到英国,因为赶不上申请的时间线,还有对英国的教育系统了解甚少,他们需要帮助。 帮助这些家庭也是我现在的工作。 

 

P:所以你的工作重心是为家庭做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规划,那是你现在的工作对吧?

W:是的

 

P:下一个问题是请教您对中英两国教育系统的不同,有什么见解?我知道你去过中国也在中国做过演讲,所以从您的经验上来看,您认为中英两国教育系统的区别在哪?

W: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系统非常有效率,我觉得十分的直接和高效,非常注重结果,就像一条直线通往结果的路。 大部分都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然后用考试检验成果。 

 

在英国,尽管结果也是重要的,但是更注重的是接受教育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英国教育更加注重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性格和综合能力,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程,有些学生发展会快一些,有些学生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知识来放松。 

 

在英国学生是允许犯错误的,然后会给机会去改正或者尝试不同的方法。 所以英国的系统是更加宽泛的。 

 

也许中国的教育系统就像一条河,所有人都流往同一方向;

 

而英国的教育系统则更像是有不同的分支,最后汇合在一起的路,所以每个学生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 

 

在英国老师会更注意因材施教,虽然是那么说,但是英国也非常羡慕中国的数学教育,许多英国老师都对中国的数学教学速度如此之快十分感兴趣。 

 

他们很好奇是怎么办到的?另一方面过去几年我也遇到了一些中国学生,他们体验过中国和英国两种的学数学的模式,大部分孩子都更喜欢英国的方式。 

 

P:为什么?

W:他们更喜欢放松的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老师不仅仅是只给他们问题和答案

问题和答案问题和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P: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吗

W:是的所以我觉得那是中英教育本质的不同,我想如果我在一个中国教室上课都会十分紧张。 

 

P:我觉得中英教育有不同的思想和哲学理念,是因为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都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必须要表现好成绩好,才能去一个更好的初中,高中。 所以我不认为是家长想让孩子这么去做,而是中国经济和整体环境下的结果

 

所以你会给那些想来英国接受教育的中国家庭,在年龄,教育,准备这些方面

提供一些什么意见呢?

 

W:其中一点很重要的是要预留足够多的时间,中国家庭来的越晚,就越难最大化能够选择的学校。 如果你的想法是去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你越早开始做计划越好。 

 

所以如果你想要你孩子在13岁的时候去一个英国很好的寄宿学校,那你可能要在他8岁的时候就开始考虑。 

 

P:也就是说如果有家长要送孩子去伊顿公学,你建议要在孩子8,9岁的时候就开始计划?

W:你要开始思考和计划了,孩子要在10岁的时候就注册伊顿,也就是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会在六年级的时候考试,最后在九年级才会发放录取,所以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 

 

因为从中国直接在13岁转学去英国的寄宿学校是很难的,需要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准备,特别是当孩子一直呆在中国。那么孩子是十分必要被懂得英国教育的人辅导的。 

 

如果学生喜爱社交和情绪方面都准备好了,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送孩子去预备学校。 在他10岁的时候最晚11岁,去让他们体验英国的做事方式。让他们做好中学的入学准备。 如果你在孩子12岁的时候离开中国,那么在他13岁的时候也是有可能进一个不错的学校读书的,但是选择就是很有限的,哪些学校有空位都看你的运气。 

 

P:以您的经验来看,有多少人每年申请伊顿又有都少人最终能进?

W:可能是4到五个候选人争一个入学名额,但是有些伦敦学校的录取比率更低。 

 

P:威斯敏斯特公学的录取比例呢?

W:我不能给你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我猜应该是10或者12个中间选一个,或者最近这几年更多。 伊顿大概就是4或者5个中录一个

 

P:所以伊顿每年大概有多少人申请?

W:1200或者1300人申请,260个名额

P:我理解的伊顿公学录取过程是第一有条件录取,或者上等第待名单

 

W:或者,第三种结果就是不能录取

P:每年会发放多少有条件录取?260个名额吗?

 

W:是的大概就是260个名额在孩子11岁的时候发录取,这些名额要要通过入学考试来确认,有些学生考普通升学考试,有些学生会考奖学金考试。 

 

还有些来自不同的背景,比较差的背景比如说公立学校,他们可以考不同的升学考试,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考试,但对中国学生来说,最好的就是录取或者不录取,因为在等待名单上是一个非常煎熬的过程,因为你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P:所以申请过程是十岁前在网上注册,然后会有一个开放日的邀请,11岁的时候会有考试。

W:六年级的时候,也就是孩子们11岁的时候考试

 

P:就是会有考试,面试同时进行

W:还有学校报告,这个有三个方面的评估,首先是一个线上的评估,大概一个小时的测试,会有词汇能力测试数字能力测试,不是数学考试更像是对数字智力的测试,能力方面的测试而不是对数学知识的测试。

 

P:像智力测试

W:是的第三个评估是知觉推理能力或者空间推理能力测试,是非常有趣的测试我当时引进的。 

 

P:你当时引进的新测试?

W: 我代表伊顿在2001年引进的,由杜伦大学开发的,这些知觉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的测试通常都会有十分有趣的结果,有时候就揭示了一些孩子会有潜力成为工程师,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 

 

这些孩子会在这些方面很强,尽管在传统的学术成绩方面不强,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 所有这些测试都是能够反映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测试。 

 

伊顿也要求学生在读的学校出具一个详细的报告,如果中国学生的在读学校在中国就会要求是由专业人士翻译的翻译件,最重要的环节是面试。 

P:面试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W:笔试结束之后招生官会开始进行三个能力测试,然后看学校报告接着面试, 面试结果的决定不是公式化的。而是通过和孩子沟通交流后的一组人讨论出来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由电脑得出来的,而是一组人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有时候学校报告和能力测试的出来的结果都是大同小异的,而面试不一样,面试可以展现出其他孩子在测试中没有展现出的一面。 譬如孩子的性格天赋动力未来的潜力。 

 

面试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是一对一的, 对很多中国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P:面试多长时间

W:面试是15分钟,对一些11岁的男孩说是很长的时间,有些学校面试时间更长,比如说温彻斯特学校有1小时

 

P:您能举出几个面试中会问到的问题的例子吗

W:面试会一个了解孩子兴趣的过程, 比如会问简单的问题比如你平时喜欢做什么?你的兴趣是什么?你喜欢做什么体育活动?喜欢做什么文化活动音乐戏剧?从中了解孩子的兴趣。 面试官会从这些基本问题中,选择一些进行深入的提问。

 

P:所以都是一些基本的问题

那会有一些固定的问题吗?

 

W:没有,面试没有固定的模式, 面试有基本的准则,有些面试官会要问到的基本问题。 但每一个面试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面试都是一段交流的过程。 学校需要做到的是面试的时候能和学生有一段非常好的交流和对话,所以面试也在逐渐增加难度。 

 

学生有时候会被问到一些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和老师进行辩论, 所以对很多中国学生是不常见的

 

P:是的

W:所以很多中国学生觉得很难,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他们需要练习

P:我同意这个观点,他们需要面试这方面的建议,让他们能够从容的应对面试

 

W:他们不需要有人明确的告诉他们该怎么说,他们需要的是练习面试的过程

积累面试的经验,所以他们会变得熟悉。 如果孩子说出来的是别人教的话,英国的面试官能够很轻易的发现,这是准备过的面试,不是自然的反应。 

 

所以孩子要自然地,自信从容的应对面试

 

P:温彻斯特,伊顿,威斯敏斯特,哈罗这些学校都很好,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还有就是您对来英国的中国家长在选择这些学校的时候,有什么建议呢

 

W:对于想让孩子接受英国教育的中国家长来说,不要太过于关注一两个特别好的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可能并不适合他们的孩子, 加上这些学校都很难进

有个建议我会给每个我当咨询的家庭,就是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校。 

 

P:适合很关键

W: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申请不同级别的学校

P:像UCAS

W:留保底的学校,家长可能会申请哈罗,伊顿,温彻斯特,这三个特别好的学校都在同一级别,孩子可能一个也进不去,因为竞争太激烈, 那孩子就会失去进一个也很不错,但是更适合那个孩子的学校的机会。 

 

P: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孩子进伊顿哈罗,甚至包括TONBRIDGE这些很不错的学校,都需要基于孩子的性格,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交流,孩子的计划是什么,兴趣在哪里?

 

如果对音乐体育感兴趣,那么威斯敏斯特就不适合你,伊顿 Tonbridge就比较适合。

 

W:所以保持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现实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

P:那是很重要的,大部分中国家长不太与孩子沟通自己内心的想法,想要什么样的教育。

 

W:我见过太多家长过于注重名校,不能开放的接受其他的选择。中国家长需要想的是他们是否想要孩子接受英国的教育,如果是的话,那他们就必须开放地接受其他的学校,申请一系列不同级别的学校,可能不会进到顶级的学校读书,但孩子会进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好学校,有些好学校也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 

 

P:比如你今早提到的King's School Canterbury

W:是的这个学校也有很好的学术成绩,虽然不像伊顿或者温彻斯特那么高的成绩,但是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体育戏剧等一系列的活动, 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全方面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英国,有很多其他的学校也可以做到这点。 

 

P: 好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次的访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您的到来以及宝贵的分享; 

W: 谢谢彼得森律师行的邀请,希望有机会为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分享我对英国教育的体会和建议, 感谢。 

 

但是,在面对伊顿哈罗这样的名校申请的时候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

 

 

1. 这种顶级好学校里面学生孩子全是非官即富家庭,学校招生需要对家长的背景有有定要求;

 

错!伊顿哈罗申请的时候,学校基本不看父母背景,主要还是考察孩子的学术以及相关条件,与家长条件无关!

 

2. 伊顿这样的学校,学费肯定比其他学校的要贵很多;

错!伊顿哈罗学费并不是最贵的,例如TONBRIDGE SCHOOL, 学费就比伊顿哈罗还要贵!

 

3. 花钱就能进伊顿哈罗,孩子有基本条件就行;

错!伊顿哈罗等一类英国私校,对孩子的要求是统一的,标准的,不存在用钱解决的问题。 

 

 4. 伊顿的入学比例很低,100个进2个;

错,实际的数据是伊顿的入学比例很高,1200/1300人报名取260个,基本上接近5个取1个。

 

写在后面的话,如果要想为孩子规划进入伊顿公学的几个建议。 

 

  • 8岁前要进入英国的私校教育体系,国内的联办国际学校不算;

  •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是从金钱上,还是家长的时间投入上;

  • 要补课,一定要补课,无论是英文还是数学,作为新移民,存在很大的学术间隔,要有充分的意识,并且针对性的加强;

  • 为孩子做好备用方案,伊顿哈罗威斯敏斯特,要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而不是所谓的最好的。